灶台上的救命经
1942年豫北的春天,榆树皮都被啃得精光。村里王寡妇家饿死第三口人那天,老奶奶太太把最后半瓢棒子面倒进大铁锅,添了三瓢水。她边搅合边念叨:"面汤要转着圈喝,前两碗稀的给老人,中间稠的喂孩子,锅底渣子留给干活的男人。"
这个裹着小脚的七旬老太,硬是带着媳妇们把后山七种苦菜做出花样:灰灰菜要焯水三遍才能去涩,车前草得拌着草木灰吃,连槐树叶都能用石磨碾成粉。村里张铁匠后来逢人就比划:"她那双皱巴巴的手往野菜堆里一搅,死物都能变出活气儿来!"
地窖里的生存课
老奶奶太太家那个腌菜缸子永远不盖严实,留条缝透气。有次鬼子来搜粮,刺刀尖都戳到缸沿了,愣是没发现底下埋着的二十斤黄豆。她教女人们把粮食分装在小陶罐里,东屋埋三坛,西厢藏五瓮,"鸡蛋不能搁一个篮子里,活路得备七条道"。
最绝的是教人存种子:挑最饱满的麦粒用棉籽油拌过,裹三层草纸塞进竹筒,蜡封后吊在井里。来年开春,这些种子让三十多户人家没断了地气。村里现在还有老人记得她的话:"饿死爹娘,不吃种粮。"
月光下的交易场
半夜三更的乱葬岗,成了老奶奶太太的"黑市"。她用三斤盐换回半袋麸皮,拿祖传的银镯子跟山民换了两斗橡子面。有回被二狗子撞见,老太太眼都不眨:"这是给我儿上坟烧的纸钱,老总要不要也拿点?"
最惊险那次,她带着五个小脚老太太,把二十斤救命粮绑在裤裆里,大摇大摆走过三道关卡。站岗的伪军嫌她们身上馊味重,捂着鼻子直摆手:"快滚快滚!"
炕头上的育儿经
"饿得前胸贴后背,奶水也不能断。"老太太发明了"代乳粉"——炒熟的高粱米加河蚌粉,用井水调成糊糊。村里八个奶娃娃,个个被她抱在怀里喂过食。二愣子家的双胞胎满月时,她把自己陪嫁的玉簪子当了,换回半斤红糖。
有产妇饿得没力气,她就坐炕头掐着时辰喊:"吸气!憋住!使劲!"接生完把自己省下的鸡蛋塞人家手里:"月子仇记一辈子,饿死也得先紧着这张嘴。"
祠堂里的生死账
饥荒最凶那年,老奶奶太太在祠堂支了口大锅。每天寅时三刻准时开伙,谁家缺粮就舀一勺,但得往功德簿上按手印。秋后算账时,八十多个红手印整整齐齐,欠的粮食竟一粒不少还回来了。
她走的那天正逢腊八,全村人凑出七种杂粮熬粥。棺材里除了那本功德簿,就放着个豁口的粗瓷碗。如今村口石碑上还刻着她的话:"人活一世,草木一秋,能帮人处别缩手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