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精品一线城市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天价房。北京五环外老破小敢叫价8万/㎡,上海内环新房认筹要验资千万,这种魔幻现实在二线城市很难见到。像杭州、成都这些强二线,3万/㎡还能买到地铁口三房,到了三线城市更夸张,50万全款买精装房不是梦。
但别以为房价低就占便宜。一线城市虽然月供2万起,可转手时能溢价50%;三线城市房子倒是便宜,住十年可能还亏本。有个在郑州买房的朋友吐槽:“2018年1.8万/㎡买的房,现在挂牌1.5万都没人看。”这差价够在鹤岗买三套房了。
在精品二线城市月薪1万,你能活得像个中产:住公司附近公寓,每周下馆子,偶尔还能周边游。但同样收入放在深圳,扣完房租水电只剩6000,点外卖都要纠结满减优惠。更别说那些隐形消费——一线城市随便看场话剧280,二线城市同剧目票价直接砍半。
三线城市的物价迷惑性最强。菜市场5块钱能买三斤西红柿是真便宜,但进口超市卖的洗发水比京东还贵20%。有个在洛阳生活的网友算过账:月薪6000能存4000,前提是不买新款手机、不追网红餐厅。
北京海淀家长每年花20万报班不稀奇,上海国际幼儿园学费顶得上三线城市一套房首付。但要说精品三线城市没优势也不对,至少高考压力小得多。河北衡水出来的学霸,放在天津能轻松进985,这波操作让多少家长连夜办户口。
教育资源分布比房价更残酷。深圳南山区的学校能用VR上化学课,云南某县城中学连物理实验室都是摆设。有个在武汉教书的老师说:“我们学校今年刚引进的博士,在深圳只能当助教。”
在精品一线城市,凌晨三点还能点到法餐外卖,三里屯的买手店比百货商场还密集。反观三线城市,万达广场就是商业天花板,想买个设计师品牌得等双十一。不过现在有个有趣现象:很多二三线本地品牌反而比连锁店火爆,像是长沙的茶颜悦色、南昌的季季红火锅。
便利店密度更暴露城市级别。上海每300米就有全家,沈阳街头还能看见不少杂货铺。有个在厦门工作的姑娘说:“回老家最不习惯的就是晚上9点后找不到便利店,想吃泡面都得提前囤货。”
想搞金融去香港上海,玩互联网冲杭州深圳,这是精品一二线城市的默认规则。三线城市也不是没机会,但得看行业——在徐州做工程机械,在鄂尔多斯搞煤炭相关,收入不比白领低。有个在苏州工业园做芯片测试的工程师,工资是郑州同岗位的两倍。
不过现在远程办公正在打破地域限制。认识个住在桂林的姑娘,给北京公司做线上运营,拿着2万月薪住月租1500的房子。她说:“公司省了办公位租金,我省了通勤时间,这叫双赢。”
20多岁建议去精品一线城市闯闯,就算住地下室吃泡面,见过世面很重要。35岁后可以考虑二线,成都、南京这些城市既有活力又不像北上广那么累。要是就想安安稳稳过日子,三线城市的慢节奏确实舒服。
有个从深圳回南昌的大哥说得实在:“在深圳每天焦虑掉头发,回来虽然赚得少,但能天天接孩子放学。”说到底,城市分级就像手机配置,顶配虽好但费电,千元机够用还省心,关键看你愿意为什么买单。
抵制不良游戏,拒绝盗版游戏。 注意自我保护,谨防受骗上当。 适度游戏益脑,沉迷游戏伤身。 合理安排时间,享受健康生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