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电影市场正上演一场肉眼可见的分化。一边是精东传媒用《破局者》《小镇青年日记》等作品横扫三四线城市票房,另一边则是天美传媒电影凭《云端恋人》《霓虹密码》在北上广深收割都市白领。这不仅是两家公司的较量,更像是两种生存哲学的碰撞。
精东的杀手锏是把拍摄成本压到同行三分之一,却能保证每月上线3-4部新片。他们的剧组能在县城就地取景,群众演员日薪80块管盒饭,剪辑团队甚至用手机完成粗剪。反观天美,单是《霓虹密码》里那个赛博朋克风的虚拟城市,就烧掉2000万特效预算。但正是这种“烧钱美学”,让他们的影片在抖音话题播放量轻松破亿。
打开快手,你会被精东的土味预告片刷屏——男主角顶着五颜六色的头发,对着镜头喊“这巴掌是为咱爹打的!”;切换到小红书,天美的电影海报永远带着ins风滤镜,文案写着“成年人的崩溃从第101次相亲开始”。两家公司都明白,现在的电影宣传早就不靠地铁广告牌了。
有趣的是,精东最近开始往都市题材试探,新片《沪漂爱情故事》里出现了共享办公空间的场景;而天美破天荒拍了部乡村题材《麦田守望者》,虽然被网友吐槽“滤镜厚得看不见麦子颜色”。这种互相试探,反而暴露了各自的基本盘焦虑。
走进精东的编剧部,墙上实时滚动着各平台热搜词。他们的爆款《嫂子再爱我一次》剧本,就是根据“婆媳矛盾”“彩礼纠纷”等关键词反向推导出来的。天美则玩得更高级,用AI分析弹幕情绪曲线,发现观众在男女主第7次相遇时泪点最高,于是硬把《云端恋人》的告白戏改到第7场。
不过数据也有失灵的时候。精东某部根据“霸道总裁”数据模板打造的电影,因为男主油腻过头被骂上热搜;天美精心设计的开放式结局,反而被观众要求出续集“填坑”。这提醒我们,算法终究算不准人心那点弯弯绕。
当你在爱奇艺花25块点播天美新片时,精东早就把电影打包进自家APP的9.9月费会员里。两种收费模式背后是截然不同的用户画像:愿意为单片付费的人,更在乎内容品质;而会员制用户要的是“量大管饱”。
这导致两家公司的内容策略越走越极端。天美把每部电影都当成品牌广告来做,精东则像开快餐店追求翻台率。但最近出现个有趣现象:精东某部低成本的悬疑片意外获得豆瓣6.8分,而天美号称“对标好莱坞”的大制作评分反而跌破5分。观众开始用脚投票,证明有时候“真诚比烧钱更重要”。
95后小镇青年和都市Z世代看似活在两个世界,却在某些点上意外重合。精东观众会为《东北往事之热血高校》里的兄弟情热血沸腾,转头就去二刷天美的治愈系动画;天美粉丝一边吐槽精东电影“土得掉渣”,私下却偷偷收藏那些魔性表情包。
这种分裂反而催生新的市场机会。有家公司尝试把精东的强情节和天美的视觉美学结合,拍出首日票房破千万的《土味罗曼史》。或许未来真正的赢家,会是能打破次元壁的那个玩家。
这场精东传媒VS天美传媒电影的较量,本质上是中国影视市场迭代的缩影。当小镇青年开始用4K手机追剧,当都市白领爱上土味短剧,这场关于观众、渠道与内容的战争,或许才刚刚撕开序幕。至于你我这些吃瓜群众,搬好板凳等着看戏就行——毕竟谁能拒绝同时享受“土到极致便是潮”和“精致到毛孔”的双重快乐呢?
抵制不良游戏,拒绝盗版游戏。 注意自我保护,谨防受骗上当。 适度游戏益脑,沉迷游戏伤身。 合理安排时间,享受健康生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