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5年,日本新晋导演岩井俊二为电影《情书》选角时,偶然在一叠试镜照片中看到一张“像从漫画里走出来”的脸——18岁的柏原崇穿着校服,微长的刘海下眼神清澈。这个瞬间不仅让“藤井树”有了具体的模样,更让整个亚洲影坛记住了一个名字。
当时的剧组没人料到,这个在图书馆窗帘下读书的少年,会成为“世纪末最后的美少年”代名词。电影上映后,柏原崇收到的情书塞爆经纪公司信箱,甚至有女粉丝连续三个月每天寄手作点心。但面对突如其来的巨星待遇,他却在采访中耿直回应:“其实拍摄时因为太紧张,把借的书拿反了都不知道。”
走红后的十年间,柏原崇始终在与自己的外貌标签较劲。在《恶作剧之吻》里,他把入江直树演出了教科书级别的傲娇感,却因为角色太经典被定型。直到2006年《13月》中蓄须出演落魄画家,人们才发现他早已不是那个只会摆冷脸的偶像。
这些突破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努力:为演好医生角色,他自费去医院见习三个月;拍摄动作戏时拒绝替身,导致肋骨骨裂仍坚持完成拍摄。
2014年后,柏原崇的影视作品骤减,社交媒体上开始流传“过气”“退圈”的猜测。但事实上,他悄悄完成了多项转型:
年份 | 身份拓展 |
---|---|
2015 | 成立个人音乐组合 |
2018 | 担任京都国际电影节评委 |
2020 | 出版摄影随笔集 |
在纪录片《演员的休止符》中,他首次袒露心声:“20岁时觉得要永远站在聚光灯下,现在反而享受观察世界的距离感。”近年被拍到的照片里,穿着旧毛衣逛二手书店的他,倒比年轻时多了份从容的魅力。
当娱乐圈迭代速度以月计算时,柏原崇的特别之处愈发凸显。不同于如今精修图里的“完美偶像”,他的魅力带着真实的毛边——拍摄《心骇边缘》时因入戏太深在片场痛哭,被狗仔偷拍到的超市采购照里提着环保袋,这些“不完美”反而构筑了独特的艺人形象。
最近某时尚杂志做的“最想复刻的经典造型”投票中,他1997年的白衬衫造型仍以37%得票率高居榜首。这或许印证了影评人佐藤雅子的评价:“柏原崇的美学价值,在于他证明了少年感可以优雅地老去。”
参考资料:※ 日本《电影旬报》1996年3月号专访
※ 东京电视台《传奇演员档案》2021年纪录片
※ 株式会社Oricon 2023年“经典角色影响力”调查报告
抵制不良游戏,拒绝盗版游戏。 注意自我保护,谨防受骗上当。 适度游戏益脑,沉迷游戏伤身。 合理安排时间,享受健康生活